学校首页 办公系统 教师邮箱 智慧校园
站点首页
 

研究中心简介

    武陵山区特色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中心成立于2006年6月,是长江师范学院基于跨学科研究意识和视野,特别是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渗透、融合贯通的研究理念,为服务武陵山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繁荣学术文化而建设的直属科研机构,是跨学科、综合型、应用性、开放式的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中心建筑面积1680.00平方米,下设办公室、研究所、成果推广部、武陵山区民族文化产业研发基地、武陵山区资料信息中心、武陵山区资源研发展示厅等部门。中心整合、凝聚了校内外、市内外的一批专家学者,积累了一批开发与利用成果,研究方向明确,形成了自身的特色与优势。
    研究中心承启武陵文化,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为功能定位,以学校农业推广、旅游管理、艺术硕士点建设为学科支撑,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学校特色课程资源,彰显学校办学特色。通过近年来的改革与建设,形成了内外开放、专兼结合、联合攻关的科研机制,充分发挥科研平台作用,凝聚了一支以本校研究力量为主体、联合渝湘黔鄂专家学者的跨区域、跨学科的创新型科研团队,凝炼出武陵山区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武陵山区民族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发展以及武陵山区旅游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等稳定的学科研究方向。现中心有专兼职研究人员39名,其中校内专职人员24人,兼职人员11人,外聘校外兼职人员4人。其中,有教授10名、副教授15名,博士7人。另有民族文化产业开发人员20人。基本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知识与技能互补,学科与专业交叉,产学研有机整合的研发模式。
    研究中心立足武陵山区的特色资源,把中心发展楔入“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的国家战略和学校教学应用型大学的建设目标,以队伍建设为基础,科研项目为载体,咨询服务为牵引,文化传承为使命,成果转化为支撑,开发利用为目的,深入开展武陵山区特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力争将中心打造成为在理论研究、成果转化、社会服务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和特色的全市一流研究基地,形成武陵山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信息咨询、技术支撑、成果孵化、人才培养基地。




研究方向简介

◎武陵山区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

    本方向紧密围绕武陵特色生物资源,以资源保护为基础,以开发利用为中心,以服务武陵山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为宗旨,近年来,开展了以下三方面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开创了武陵山生物资源利用的新篇章,在学术界有较大影响,为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技术支撑作用。
   武陵山区珍稀濒危动植物资源调查与保护。本方向依托武陵山区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瞄准国际国内的研究热点,系统研究武陵山区的植被、资源动植物分类、区系及物种多样性;运用进化生物学、保护生物学等理论的方法,研究黑叶猴、红腹锦鸡、缓步动物、红豆杉、桫椤、巴山榧树等珍稀濒危动植物,提出了黑叶猴等的保护策略。
   经济植物开发利用。以现代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理论为基础,以RFLP、RAPD、AFLP等DNA分子标记技术为手段,改良、创新植物品种。充分运用质谱、现代酶学和组织培养技术,研究经济植物栽培技术。近年来,系统研究了榨菜遗传多样性、物质积累规律、营养与需肥规律,选育出榨菜新品种6个,已在涪陵区大面积推广应用;研制出了榨菜长效复合肥,提出了榨菜一次性施肥技术,已立为重庆市教委优秀成果转化项目,并与重庆建峰工业集团达成合作开发意向,按年生产复合肥1万吨计,企业新增产值1250万元/年,榨菜种植纯增200万元/年。研制出低盐无防腐剂小包装榨菜等加工新技术,已转化为生产力。开发了红心萝卜3个品种,提出了高产栽培技术方案。已指导重庆林海药业种植开发1个百合品种800余亩。系统研究了武陵山区玉米遗传多样性,已构建武陵山区玉米地方品种初级杂种优势群1个、次级杂种优势群5个,共选育具有自主产权的玉米自交系121个、培育优良杂交组合5个。
   武陵山区野生食(药)菌资源调查与人工驯化栽培。着重开展武陵山区野生食(药)用菌种质资源的调查,建立武陵山野生食药用菌种质资源标本库;建立野生食用菌驯化及人工栽培基地。开展珍稀食药用菌菌种选育、生理生化特性研究和新品种的选育、栽培研究。建立了武陵山区和三峡库区野生食药用菌标本库1个,标本200余份;分离纯化和选育野生食药用菌菌种40个,其中珍稀品种5个,人工驯化栽培毛头鬼伞、青蘑、冬菇3个,已与武陵山乡达成合作意向,拟将3个武陵山野生食药用菌推广。
    目前,本方向正依据国务院关于成立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的要求,紧密围绕武陵山区生物资源,充分发挥高校人才优势,进一步加强团队建设,深入开展特色作物新品种选育、优质高效栽培和加工技术研究,武陵山珍稀野生菌类驯化与栽培研究,武陵山珍稀濒危动植物资源调查与保护。同时,加大成果产业化力度,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为加快武陵山区农业和农村结构调整步伐,农民万元增收和城乡统筹发展作出贡献。

◎武陵山区民族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本研究方向立足武陵山区丰厚的民族文化土壤,坚守武陵山区民族特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着力民族特色文化研究与民间工艺开发,倾心本土特色文化发掘与动漫产业发展研究;运用民族学、社会学、文化学、人类学、美学原理等学科理论与方法,研究该区域的民族历史、民俗文化和民族艺术等。该研究方向密切关注国家对武陵山区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战略引导、政策支撑、产业导向,积极研发民族文化产品,光大优秀民族文化传统,推动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实现民族文化产品的人文价值与经济价值的相互转换。

◎武陵山区旅游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本研究方向以武陵山区独特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为主体,以山地旅游和民俗旅游为旅游开发侧重点,拟充分整合相关资源,根据地域分异规律和区域空间组织优化理论,研究整合武陵山大旅游区的规律、方法、途径,进一步思考如何打造武陵山区旅游开发的鲜明特色。充分利用武陵山区工业化污染少,生态环境受破坏程度低的优势,依托武陵山山系自然特征,利用武陵山区人文资源,对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索和实践。错位发展的思路指向以信息化、低碳化为技术支撑的环保型、观赏型、游憩型、养生型等绿色旅游产业发展,促进形成层次丰富,类型互补,相互支撑,富有特色的武陵山生态综合旅游区。同时,充分利用武陵山经济协作区优惠扶持政策和后发优势,积极探索旅游产业与县域经济发展的互动机制,打破行政区划限制,研究如何构建与发展多层次、一体化、无障碍旅游协作的新模式。





 
版权所有 长江师范学院武陵山区绿色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联系地址:重庆市涪陵区聚贤大道16号